中央财经大学论坛

cufe.zmxz.cn

登录 注册
浏览:430 评论:0

你快乐吗?你不快乐,其实不快乐的人挺多的,多一个不多,少一个
1楼
 生活中的我们好像总是一副烦恼不断的样子,我们上学的时候作业是唯一心病,考试是多少人的噩梦。工作时呢专业和定向不对口,或者这份工作只为维系生计并未让我们发自内心的接受喜欢。我们成家了开始抱怨家务忙又无人分担,后来我们有了子女我们开始操心下一代的未来,为了赚钱养家我们下了班报酬周末接着报酬,忙的身心疲惫无法做到常回家看看,于是老去后的我们又开始抱怨一年到头不见子女踪影。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一脸愁容呢?我依次的将烦恼从浅层次排到深层次。

  1. 爱攀比。

  我们从小到大耳朵听出茧子来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读书时父母总是习惯性的将我们这种熊孩子和别人家的高材生做对比,人家考试成绩多么优异,收获的奖项多多,人家是班干部受到多少同学的拥护。后来他们都不负众望的考入理想的名校,真是众望所归的结果。后来高材生们毕了业就就业,于是父母又开始比较工作薪水以及拿到的福利和自己孩子比相差的多悬殊。“360行行行出状元”“是金子一定会发光”但天底下普通人有多少?金子又有多少?就像一个容纳100匹马的马厩未必藏有一匹千里马。而那些常被用来比较的孩子长期置于父母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下,久而久之,自己也就习惯性地养成攀比的习惯,攀比会循环,很多人说我们终于长成了曾经最讨厌的那一类人,而我们既然对攀比如此愤慨却避免不了沿袭父母的做法。攀比成习惯,自然不快乐。当人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更幸福时,快乐就要远离我们了。因为有些幸福,是你即使拼尽全力,穷其一生也得不到的快慰。

  2.对美好的事物不感动。

  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人,不管这个世界发生什么,都不会影响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人生在很多人看来是遥不可及的远方,但有的人真的做到了。他们习惯于与自己对话,他们坚持自我并将自己的生活活成一种启示,他们让自己的理想成为一种落地的生活方式。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我们可能没有创造美的能力,但对于大自然创造的美,对于他人创造的美,我们是否能静下心来欣赏呢?当你以忧郁的眼光看待事物,事物回应你的一定是消极的。但当你以豁达包容的心态重新认识事物,事物又都是温暖、生机勃勃的。

  如果我们能为了欣赏路边的一朵无名小花停下匆忙的步子,哪怕只是一分钟,我们的心里也能增添一分钟的安宁。“一个人看雨也挺有哲理,雨水先是一滴一滴的,而后是一条一条的,最后是一片一片的。一滴一滴的落到地面上不怎么明显,一片一片的落到地面上全是水泡泡。”你以慢的姿态去看雨,雨本身就就很美。当你以匆忙的心态看雨,除了打湿衣衫沾湿了本干燥的地面,好像并没有特殊感触。美与不美在于你以怎样的心态去衡量。在悲观人眼中雨水打湿了衣衫,而他走在上班路上,看一眼时间根本来不及换,无奈之下他只好叹口气默默承受。而乐观的人呢,雨水是大自然的馈赠,是最直接的聆听自然的方式。

  3.单调与规律。

  想必很多读者也是工作狂中的一枚吧,我们总结起自己的生活就四个字叫按部就班。学生时代的我们就是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课堂作业,自主学习。职场人的生活仍是三点一线:上班、吃饭和睡觉,很多人都是起早贪黑的上下班,工作时间业务繁忙到别说同事间一句闲话,去个wc都难,一说到宝贵的周末休息时间很多人开始抱怨还说什么读书、旅游,天天起个大早去赶车我就想休息时赖在被窝睡上一天,下午我们揉揉蓬松的睡眼再慵懒的躺在被窝里玩玩手机,饿的不行时再吃个饭。很多和我年纪相仿的同龄人开始用羡慕的眼光看待我们已退休或将退休的父母,我们都有个梦想:退休后去环游世界。但等你熬到退休你会发现我们的身体已经在走下埔路了,早已经不起四处折腾、胡吃海喝。还有一点更是戳到你们的伤心处你以为你人到老年就真的如年轻时幻想的那样潇洒自如么?你还有刚刚成年的或还在读书的子女呢,不是吗?

  但不论你的工作有多忙碌请记住一句话:人不是蚂蚁,人生过分的单调和规律会使人失去快乐。忙碌之余别忘了让自己的心灵放放空,适得安适。“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王阳明

  大意: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4.压力大的焦虑

  快节奏生存方式下的我们,很多人都说不是我不想慢下来,而是周围的人都慢不下来。别人都在奋斗而你却心安理得的享受安逸,时间久了你就会被周围人落下一大截。

  《礼记·大学》里有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话我们读书起便耳熟能详,但还有《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赵岐注:“独治其身以立于世间,不失其操也。”意思就是做事之前你要清楚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拥有多什么样的能力,再一个你拥有多大能力就踏踏实实的做什么样的人就好了。比如说你就是个普通人那你的责任就是照顾好自己并兼顾好你的家庭,你的能力在修身这一层次就要努力进取争取做到齐家,但如果你的资质只限于齐家那便让自己在齐家这一层次上做到尽可能的完美。而不是看着别人平天下做的好也想跟风去平天下。每个人尽责的同时,压力便如影随形接踵而来但在这些重压之下,我们要抽出时间去释放压力学着为自己解压,你不解压,心里的压力只会不降反增,久而久之也会为疾病埋下祸根。怎样对待环境呢,王阳明说:“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大意就是:“你如果是以厌弃外物的心去静中寻求,相反只会养成骄横怠惰的恶习。你若厌弃外物,再到静处去涵养自己的内心,这样就是可以了。”

  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骄横怠惰?因为想法的背后是你的世界观,假如你与不屑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造化,又有什么可鄙夷和不屑的?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顺从和将就罢了。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王阳明说:压力与否更多的是在于你的得失之心太重,你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5.缺失自己的信仰而踌躇

  这里所提及的信仰不单单是约定俗成的习俗、宗教。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活出最美姿态,自信既是自我磨砺,也是最普遍的信仰。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王阳明

  你只是对待当下事物不够没有付出全部热忱罢了,假如你全力以赴或有收获。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状态,上学时在老师的课堂上走神、开小差,于是你美其名曰屋外神游。包括我们被分配繁杂的工作任务时,很多人的下意识反应是“为什么要这样”,很多人忙了一段时间便在心里小声嘀咕着“休息会儿再说,反正忙碌了那么久了,难保身边同事不忙里偷闲啊”那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让惰性占了上风,我们很容易开小差,一旦开小差就接二连三呢?不是那些让你分心的人和事的问题,而只是你的心志不够坚定,人的惰性是与生俱来的,但精明的人往往很自律。你的心才是根源,也是你衡量周遭事物的起源。

  我们每个人的快乐、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看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就像弥尔顿说的:“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仰望别人的成功,感觉自己的卑微;仰望别人的幸福,慨叹自己的不幸;比较别人的得志,愤然自己的失意;比较别人的快乐,放大自己的苦痛。“

  人贵在哪里?你拥有的名望地位不过是一副亮丽躯壳,而你脑子里的智慧、内心的舒适度、以及你坚持不懈的拼搏程度这些都是无法用外在价值衡量的灵魂价值。有信仰的人,严于律己,他们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方向有目标,敢于挑战。而没有信仰的人他们往往急于跟风,他们不清楚自己有几把刷子,而是轻而易举的将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在一些外在事物上,甚至是人与人间的相互比较上,他们总是习惯于伸长脖子仰望的姿态看人,别人的成功他们倾向于不求甚解的照搬照抄,可结果总是以失败而告终,于是他们开始感叹命运多舛,感觉自己过得并不顺意;仰望别人的幸福,又开始慨叹自己的不幸福,有的人心比天高总是觉得自己优于别人,其实并不然,因为你根本不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的价值方向怎会如前人般优越呢?人与人并没有可比性,而机遇并非“因人而异“,就像教育上倡导的”因材施教“是一样的。行业与行业间并没有优劣,做好你自己你依然是自己领域的王者。而跟风又是人之常情,人生而喜欢互相比较,比较别人的得志,再对自己的失意踌躇不前,惶惶难安;快乐是会传染的,悲伤也是同理,很多人喜欢将自己的悲观故事说给周围人听,因而很多人便从故事中汲取了不良成分。

  6.不敢坚持做自己的怅然

  很多孩子的童年时代都是奔走在各种学习场所间的,这其中不乏有这样的情况“我的母亲有个未完的音乐梦“于是年仅三岁的童童便被母亲带领着报了音乐班。后来”母亲希望有一天我能登上舞台成为明星“而我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我争取不让母亲失望。”我的母亲说一定要走学习这条路,争取考进名牌学府成为别人口中那个出类拔萃的别人家孩子。于是我放弃了音乐。

  妈妈的期望、爸爸的期望、全家人的期望、甚至还有全村人的期望…

  “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反观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王阳明仍面不改色的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很多人最大的悲哀并不是壮志难酬,而是壮志未酬。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自己曾经的梦想是一种无奈。可有的人的人生真的就是无可奈何的,他们很清楚自己内心的渴望,也想着一展抱负成为某领域的佼佼者。这时他的家人对他说:你的理想不可取,你看有多少人选择了这条路,有几个人的作品写进了教科书,被万家传颂呢。你应该按我说的去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于是有的才华横溢的青年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投身于父母眼中靠谱的正经行当。而结果却是他的能力过于平庸,泯然众人。

  我们很多人被自己的身边人报以期望,从而不能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的生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还是别人口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发现做自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为我们要做对身边人负责的人,我们要成为父母的好儿女、配偶的好丈夫(好妻子)、孩子的好父母、朋友的好伙伴、同事的好搭档,但唯独不能成为渴求的那个自己。有人说这是为别人着想,但细想一下一个对自己的人生都掌握不了的人拿什么去谈对身边人负责呢?人生的结果有一种情况叫“认命”,“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们生命有一半是做不了主的,就是外因让你做不了主。有的人从中看透了也便认了,可有些人并不甘心认命。于是每天都活在遗憾里,难以自持。而心有遗憾的人更易因比较而踌躇不前,你的当下和你期许的人生的差距,你的现在同你本应融入的圈子中其他人的差距,还有现实生活中你和周围人的差距,而令你最难以忘怀的便是选择同不选择的差距。但追求梦想也应该是理性的,你若是把梦想建立在虚幻不实的东西上,结果自然是空无所得。但只要你的梦想是合理的,你的做派是有效的。请不要轻言放弃。

  7. 不懂得施舍、分享的乐趣

  宋代张商英说“乐莫乐于好善”,一个懂得付出而不是单单索要的人才会快乐。施舍不是富人的专利。捐赠是施舍,连给陌生人一个微笑也是施舍。

  姚明则说:“我做公益、做慈善的最终目的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净化自己,使自己升华,到最后,得到帮助的是我自己,让我感觉到我对这个社会有用。”

  分享同样是一件乐的事,当你看到别人因你的分享而获得快乐时,那种喜悦是呈倍数增长的。在瑞典有位发明家叫诺贝尔,他读小学时,成绩都一直是班上的第二名,每次第一名都是由他的同学柏济。有一次,柏济生了重病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来学校上课,但诺贝尔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是把上课的重点一一抄下来,将它寄给了柏济,虽然后来他仍是只拿第二名,但却获得了柏济的友谊。

  很多人比起付出更在意回报,比起分享更在意自己拥有。甚至有的人生怕会因此给自己招致灾祸而选择保持沉默,避而不见。

  有一个养蜂人,当他去采蜜时,总会习惯性的摘几片叶子,并在上面涂上厚厚的一层蜂蜜,以此作为小礼物送给围观的孩子们。孩子们很愉快地将叶子接过来开心的吃着上面的蜜。当他们正准备将吃干净的绿叶扔掉时,养蜂人慈爱的对他们说:“把叶子扔到羊圈去吧,让羊儿们也品尝到蜂蜜的滋味,相信它们定会会感激你们的善念的。”从那以后,孩子们都会不约而同地主动将吃剩下的叶子扔到羊圈,渐渐的孩子们开始在叶子上多留些蜜,让羊儿们尽可能多的品尝到香甜。后来养蜂人走了,但那一片片叶子却成了孩子们心中最美的风景。那一片片叶子给我们一个启示:不要忘记表达爱,爱是分享是传递,而分享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有句话“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喜悦从不吝啬,是会传递的,当你对着镜子微笑时,你会感到愉悦,此刻的你愉悦了你自己。当你对周围人微笑时,别人也会礼貌回敬。分享是一种回报,你分享了你经验的同时,也会收获别人的经验。 人的生命能量能够流动、和谐与自由时,就会快乐、健康与完满。当能量停滞时,不快乐甚至这些“阻塞”严重时甚至会以疾病的形态呈现。“人类就像所有生物一样,能够处于开放成长的状态,也可以是封闭防卫的状态。”